對於某些人來說,COVID-19 的體驗可能不會在最初感染甚至康復後結束。
隨著COVID-19 大流行仍在繼續,研究人員和健康專家正在繼續研究病毒本身,更不用說通常與之相關的副作用(例如呼吸急促、味覺或嗅覺改變)。根據梅奧診所的說法,雖然一些感染病毒的人通常可以在幾週內康復,但似乎有些人可能在最初康復後仍會出現症狀。
事實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布的一項新分析發現,全球有一半的COVID-19 倖存者在感染後至少六個月內會受到病毒的揮之不去的影響。也就是說,專家們越來越擔心那些受長期COVID影響的人仍然未知的影響。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薈萃分析中,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查看了57 項研究的數據,其中包含超過250,000 名未接種疫苗的成人和兒童的信息,他們被診斷出患有COVID-19。 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3 月。請記住,這段時間是在美國成年人廣泛使用COVID-19 疫苗之前。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4 歲,超過一半(56%) 為男性,患者居住在高- 、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研究人員以三個間隔標記分析了COVID 後患者的健康狀況:1 個月(短期)、2 到5 個月(中期)和6 個月或更長時間(長期)。
儘管所有被研究的人都在病毒中倖存下來,但超過一半的人經歷了“長期COVID”症狀,這是感染後數週甚至數月出現的一些身心健康症狀的總稱。這些症狀包括脫髮、呼吸困難和疲勞。大約 50%的研究的參與者在從新型冠狀病毒中恢復後的六個月內經歷了一些額外的不良健康問題。經常報告胃痛、食慾不振、腹瀉和嘔吐,超過一半的患者出現體重減輕、疲勞、發燒或疼痛。胸痛和心悸也很常見,60% 的倖存者表現出胸部影像學異常(想想:肺部混濁、病毒引起的朦朧白斑……),超過25% 的倖存者報告呼吸困難。其他身體疾病包括脫髮、皮疹和活動能力下降。

但影響倖存者的不僅僅是身體症狀。事實上,長期COVID 帶來了一系列神經和情緒症狀,該研究的近四分之一的參與者報告難以集中註意力。此外,根據梅奧診所的數據,近三分之一的患者被診斷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其特徵是對可能干擾日常生活的許多事情——例如健康、金錢、工作——持續和過度擔心. 更重要的是,多達30% 的COVID 倖存者報告說,在最初恢復後很長時間內,他們也經歷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睡眠障礙或焦慮。在過去兩年的大流行中,許多人在過去兩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都經歷過其他工作和生活壓力因素,這些壓力因素可能會加劇這些壓力。
健康專家正在研究為什麼這種病毒似乎會造成揮之不去的影響,但研究人員告訴PennLive可能有幾個潛在因素在起作用:由病毒引發的免疫系統反應,即使在患者似乎已經清除後仍存在感染病毒,再感染。另一個潛在的罪魁禍首可能是自身抗體的產生增加,也就是“自我攻擊”抗體,本質上會導致免疫系統對抗自身。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似乎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儘管鑑於美國仍處於大流行的陣痛之中,這無疑令人傷腦筋,但研究人員指出了一個主要亮點。自該研究的數據於2021 年3 月得出結論以來,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已經接受了初始劑量和/或COVID-19 疫苗加強劑,從而確保他們遭受持續影響的風險要低得多,即使他們確實經歷了突破性感染. 但對於那些已被感染且尚未接種疫苗的人來說,“長期COVID 的負擔非常高,”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神經工程中心的醫師兼助理教授Paddy Ssentongo 告訴Penn Live。儘管如此,只有時間才能告訴COVID-19 倖存者會發生什麼。
正如Ssentongo 博士在宣布該研究結果的新聞稿中指出的那樣,“與COVID 的鬥爭不會隨著急性感染的恢復而結束。疫苗接種是我們防止因COVID-19 生病並減少機會的最佳盟友即使在出現突破性感染的情況下,也不會出現長期COVID。” 在冠狀病毒方面仍有很多未知數,這使得使用可用的工具——疫苗、口罩、盡可能保持社交距離和經常洗手——變得更加重要。